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描摹”高質量金融服務路線圖

                    歐陽曉紅2023-11-01 12:55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歐陽曉紅

                    金融怎樣支持高質量發展,其發展框架如何,何以“描摹”一張高質量金融服務路線圖?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10月30日至31日舉行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如此定調。

                    有別于前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此次金融領域的最高規格會議時隔六年,且升格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由“全國”至“中央”一詞之變——昭示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此次會議的背景是,今年3月,《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對金融監管框架進行調整,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構建了“兩委一行一局一會”的金融監管格局。

                    此次會議總結十八大以來的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形勢,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

                    不過,當下宏觀背景較前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時的環境更為復雜嚴峻。會議強調,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但同時要清醒看到,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與影響,有的還很突出,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

                    誠如,10月31日,因月末資金緊張,銀行間市場隔夜回購利率一度“狂飆”至50%;但這可能是虛驚一場?其癥結或在于資金供需雙方期限結構錯配。

                    這或許也暗示“監管與底線”不容小覷。會議強調健全金融監管機制,建立健全監管責任落實和問責制度,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并提及完善機構定位,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嚴格中小金融機構準入標準和監管要求,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

                    接下來,營造什么?加強什么?怎樣盤活?如何做?從金融監管、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到風險管理和國際合作等多方面,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均予部署,以推動中國金融高質量發展和服務實體經濟。

                    何謂高質量的金融發展或金融服務?這包括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強化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會議強調貨幣政策的穩健性和金融資源的有效利用,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如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及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

                    就此,據央視報道,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表示,將健全中國特色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加快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中國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局局長李斌表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通過改革、調整和優化金融供給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安全的金融服務。

                    金融系統和市場發展方面,會議強調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的重要性,提出優化融資結構,發揮資本市場的樞紐功能,并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的深化實施。此外,會議還強調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促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

                    金融監管和風險防范領域,為確保金融系統的穩定和健康,會議強調,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和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性。這包括將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格執法、敢于亮劍,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包括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健全房地產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是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重點之一。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本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再次以強化金融監管作為主要議題之一,延續2017年第五次金融工作會議的“強監管”政策基調,旨在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具體而言,會議聚焦三個方面,提出金融監管改革方向:其一,深化金融監管體系改革,推動監管模式由“分業監管”向“功能監管”轉型。“功能監管”模式有助于彌補金融混業經營下“分業監管”可能存在的監管空白和盲區,確保金融監管全覆蓋和減少監管板塊重疊,有效防范監管套利和提高監管效率。

                    其二,再提“行為監管”。當前機構行為主要依靠自律管理,在市場大幅波動背景下,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有待進一步加強。本次會議延續第五次金融工作會議表述,再次強調“行為監管”,旨在加強投資者的適當性管理、保護投資者權益,預計相關監管機制有望加速落地。

                    其三,縱向實現央地協同監管,落實屬地責任。當前,我國地方監管職責較為模糊,央地權責劃分尚不清晰。本次會議進一步強調中央統籌和屬地責任,發揮地方黨委兩委的作用,縱向實現黨領導下的央地協同監管格局,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

                    會議還強調,健全金融監管機制,建立健全監管責任落實和問責制度,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著力做好當前金融領域重點工作,加大政策實施和工作推進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融資成本持續下降,活躍資本市場,更好支持擴大內需,促進穩外貿穩外資,加強對新科技、新賽道、新市場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10月末銀行間市場資金緊張,導致價格高企,而結合中央財政將在今年四季度增發10000億元的2023年國債,西京研究院院長趙建認為,未來財政開始加速發力的情況下,貨幣市場“緊平衡+高波動”將成為新常態;貨幣端會越來越被動,資金市場風大浪高的局面也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需要大家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和風險緩釋舉措。

                    正如前文所述,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

                    最后,國際金融合作與開放方面,會議強調金融領域高水平開放的重要性,如擴大金融高水平開放,服務好“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包括吸引更多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以及增強上海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就此,溫彬分析,“穩慎扎實”符合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當前階段,內外部不確定因素較多,中美貨幣政策持續分化,導致我國跨境資本流動波動加大,人民幣匯率面臨短期性、階段性貶值壓力。在此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更加強調統籌安全和發展,既要持續鞏固加強人民幣國際化的成果,又要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經濟觀察報首席記者
                    長期關注宏觀經濟、金融貨幣市場、保險資管、財富管理等領域。十多年財經媒體從業經驗。
                    丰满人妻被农民工糟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