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老盈盈 10月29日,在廣州召開的國際金融論壇(IFF)20周年全球年會上,IFF顧問、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原副主任吳曉青探討了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問題。
吳曉青表示,當前,面對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國內周期性問題和結構性矛盾的交織疊加等諸多挑戰,一些民營企業遇到了不少發展中的問題和成長的困擾,主要包括:一是隱形壁壘多,民企發展的活力受到制約;二是產權保護不足,民企的安全感缺乏;三是融資難、融資貴、成本雜、稅費高,民企經濟負擔加重;四是外部的干擾多、消費需求弱,民企的效率下降;五是民企的過度擴張,風險暴露,部分民企存在著相當的發展風險隱患。
他認為,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外部生態環境來看,首先是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有待改善。比如,包括“卷簾門”、“玻璃門”、“旋轉門”等準入不準營的問題依然存在;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仍未健全,要素流動障礙比較多,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力度需要加大;國有資本分散在廣泛的競爭領域,一些國企全產業鏈布局對民企的擠出效應較為明顯,一些地方甚至對民企來投標、參與投資給予區別對待,國有經濟布局需要進一步優化。
其次,平等保護的法治環境有待健全。立法上,民營經濟發展和保護的立法缺失,同時也存在同類行為不同定性,同類犯罪不同刑罰等問題;在執法上,也還存在一些自由裁量權行使不當的情況。
再次,精準有效的政策環境有待加強。一些地方落實科學決策要求不到位,單兵突進、九龍治水的問題依然存在;政策執行的連續性、穩定性不足;政策落地的協同性、實效性不強。不同部門和地方認識和利益不一致,導致形成的政策抵消效應明顯,有的政策重制定輕落實,執行的彈性大。
最后,鼓勵支持的輿論環境有待優化。一些地方不能正確地認識中央的政策,有的甚至曲解黨中央的方針政策,把共同富裕說成是劫富濟貧,把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解讀為限制民營經濟,把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解讀為開計劃經濟倒車等。也有些惡意抹黑民企的現象存在。另外,也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民營經濟的理論研究。
吳曉青認為,從民營企業內部生態環境來看,也有幾方面原因:首先是部分民企治理結構不盡合理。這包括企業的治理不完善,部分民企股權結構和治理模式難以適應公司現代化治理的需要,內部審計、風險管理等機制形同虛設,抵御重大風險能力偏弱;企業依法合規經營的意識有待加強。從近年查出的典型案例看,部分民企合規意識、法規意識和責任意識不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的營商環境;內部腐敗和大案要案問題突出,民企內部腐敗類型的案件高發,另外也存在不少員工違規操作、出賣商業秘密、利用職權謀取不正當利益等行為。
其次,創新驅動發展重視不夠。雖然民營企業整體上貢獻了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但民營企業群體內部的科技創新投入和產出極不平衡,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仍然處于較低水平。
再次,企業的成長耐力和發展的韌性亟待加強。民營企業家的代際傳承一直是困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大難題。
吳曉青認為,目前民企正處于青藍接力的傳承高峰期。據中國企業家調查信息系統統計,63%的民營企業正在進行企業傳承,僅有7.5%的民營企業已經完成了交接,而民營企業已經培養好接班人的比例只有8.7%。
此外,他還認為,許多民營企業風險管理意識和應對能力不足,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系統性沖擊下,民營企業船小好掉頭的優勢不但沒能彰顯,反而是企業的脆弱性顯現,發展韌性和生存的空間受到制約。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