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老盈盈 10月29日,在廣州召開的國際金融論壇(IFF)20周年全球年會上,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強調了“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性。
他表示,美國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50%以上,歐洲GDP的40%是生產性服務業,而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占GDP的比例不到20%。按這個邏輯來比較,在中國、歐洲、美國的生產體系當中,中國最弱的那一塊就是生產性服務業。伴隨著中國的崛起,至少應該讓生產性服務業上升到GDP的30%。
一個國家的服務業,一般會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包括衣、食、住、行、教育、衛生、文化、養老、旅游、康養等多個方面,生產性服務業則包括產業鏈中間的物流配送、金融服務、質量的檢驗檢測、售后服務、服務外包等多個方面。
黃奇帆認為,中國經濟現在是貨物貿易大國,但不是服務貿易大國,我們服務貿易的出口主要是生活性服務業的出口,附加值比較低,但服務貿易的進口主要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進口,這屬于資本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附加值也比較密集的領域。其中的問題是,中國生產性服務業在國內做服務,業務量也不足,做國際生產性服務業的能力就更弱,所以中國每年的生產性服務業的進口大部分是國際公司來做的。也就是說,如果能抓好國內生產性服務業,也能提升中國服務貿易能力。
他同時表示,生產性服務業能力的提高代表了高質量制造的效益和價值。他以蘋果公司為例稱,蘋果在中國一年生產1.7億個手機,其中在廣東有7000萬個,在鄭州有1億個,產生的利潤中,有四分之三都是蘋果公司拿走的,留給中國制造企業的利潤只有四分之一。問題是,蘋果公司在中國沒有投入一分錢在生產線、固定資產投資上,也沒有投一分錢的流動資金采購零部件,它憑什么可以拿75%的毛利呢?“因為它是整個產業鏈生產性服務業的創造者,整個產業鏈的研究、開發、專利由它掌控;產業鏈物流配送、戰略物資的到位,由它管理;產業鏈的整個金融清算,由它在運行;產業鏈上的綠色環保以及產業鏈的數字賦能、自動化流程也是它開發的。”黃奇帆稱,這樣一來,就會發現,誰掌控生產性服務業,掌控產業鏈的生態,掌控它的基礎和運行,誰就能拿走大部分的利潤。
他進一步表示,美國的跨國公司在全球控制著制造業和各種行業,掌控著生產性服務業,所以這些跨國公司可以拿走這些企業一半以上的利潤或收入,這些公司拿走的利潤都在當地國家,算作當地國家的GDP,所以中國GDP盡管有120萬億,工業GDP也有幾十萬億,但是工業GDP當中的許多利潤通過跨國公司的專利、服務和跨國公司的股權、資本運作,最后可能大量的利潤都被拿走了。
就此,黃奇帆強調稱,抓好生產性服務業,對一個國家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